Publié le Laisser un commentaire

台灣邁向機器人強國 – 馬斯克 : 这是比電動車更大的一盤棋

台灣邁向機器人強國

馬斯克 : 这是比電動車更大的一盤棋

商業周刊18152022.8 

台北一0  一,以小籠包揚名國際的鼎泰豐掀起了台灣餐飲界的新浪潮,疫情下率先以機器人送餐,平均一台機器人每天跑二十公里來服務客人,讓全台餐飲業跟著瘋機器人,大到王品、日本雲雀等大型餐飲集團,小到十多坪的小店紛紛跟進這股新趨勢。

場景再換到新北市新店區的台北矽谷園區,炳碩生醫的醫師正模擬靠著脊椎骨釘手術機器人的追蹤定位功能,在電腦螢幕上精準標示出骨釘位置, 只要偏離預定範圍,就會自動停機,不僅能大幅降低失誤率,還能降低醫師、病患暴露輻射過量問題,八月初已拿到美

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上市許可,即將在台灣上線服務。

連同周邊人,全球產值產值將超越

 

特斯拉人型機器人來了,台廠機會大           

 

再往南,到桃園華亞科技園區,在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編按:

不需要圍籬阻隔、能與人一起安全工作的輕型機器人製造廠達明機器人的會議室達明營運長黃識忠秀出 MIT機器人竟然以AI 成功挑戰日本匠人精神,取代日本師傅做起章魚燒、煮拉麵的影片。

 

如野火燎原般的大浪襲來, 商周深入

台灣機器人聚落,看見五花八門的機器人新應用,這透露的是,機器人將更快速的進入你我生活角落,但這回,不僅讓世界看

見,也讓工業機器人密排名全球第八的台灣,有機會躋身世界

機器人強國之林。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  等多家 機構數據推估,算上機器人、工業控制與智慧自動化等產業,這是個全球年產值逼近七兆五千億元的市場,追上桌機與筆記型電腦產業;此外,市調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預估,  單  純  機  器人將從2020年的逾二百三十六億美元,快速成長至二0二六年達七百四十億美元,五年成長高達二.一倍。

而台灣也正急起直追, 據經濟部技術處統計,包含零組件與自動化設備等,台灣廣義的機器人產業,近五年總產值成長一千三百一十五億元,成長率近二七%(見圖);工研院也預估,今年產值將可達六千六百二十億元。機器人產業產值雖小,但成長力道卻直追半導體業,成為台灣發展最迅速的產業之一。

鴻海、廣達、研華等電子與傳產龍頭都加入這場大浪潮,七月下旬,一場在台北市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登場的會議中,包含上銀、友嘉、台達電、佳世達等上百位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企業成員齊聚一堂, 從工具機到科技業, 個個笑容滿面,對產業前景充滿希望,一個成員們營收總規模破兆元的新機器人聚落成形。

因為台灣不僅在工業機器人密度高出全球平均值將近一倍,是機器人運用大國;且產業排名上,在工業用的直角座標單軸機器人、服務用的清潔機器人,或是發展最快的協作機器人,這三大市場,台灣都是全球排名前三大的製造出口國。

而電子代工的成功典範渴望轉移,因為還有更大的爆發性商機,﹁這機器人是比電動車更大的一盤棋。

 (People have no idea , this is going to be bigger than the car)正大動作搶進人型機器人市場的全球首富馬斯克,今年四月在TED演講時說。

特斯拉九月底即將推出機器人,無疑是全球業者兵家必爭的新戰場。一位本土券商研究員分析指出,過去特斯拉電動車供應鏈起步初期,台廠占比一度高達八成,堪稱馬斯克最倚重的軍火庫。而機器人需要的機電、資通訊等軟硬體技術,又是台灣的強項,因此,兵家必爭的特斯拉機器人供應鏈,台廠也被認為最有機會成功卡位,尤其是幫特斯拉電動車廠提供螺絲、伺服馬達、減速機等台廠。

台積電”搶人之亂”釀缺工     間接刺激機器人走進餐廳、醫院 而台灣能克服過去機器人不實用問題讓機器人成功落地, 起因竟是台積電之亂?兩年來的疫情讓國際供應鏈斷鏈、台灣製造業、服務業碰上了台積電所引爆的缺工、搶人之亂。科技業一度喊出”會呼吸的”大學生全要了,讓餐飲、傳產業缺工問題雪上加霜,危機迫使各行業加速使用機器人取代傳統勞力。

台灣優勢因此浮現,”台灣有全球競爭力名列前茅的醫學中心資源與製造實力我們相信台灣也能創造出自己的達文西機器人編按:過去二十年最成功的醫療機器人。”炳碩生醫執行長莊學誠認為,醫療機器人是未來台灣最有發揮空間的領域,因為台灣醫學中心不僅有競爭力,又有眾多能創造獨門手術的醫師群,再搭配 資通訊、電機設備等產業資源,從手術  製造到服務都有商機。

疫前全球”機器人之死”危機

台廠沉潛練功,搭缺工、斷鏈逆勢竄出精密機械正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在一家中部科學園區的台廠裡,我們看見正在趕製的減速機,這是如同機器人關節的關鍵零件,若沒有它完成像手腕關節轉動時的精準定位,機器手臂連一根螺絲都沒辦法鎖好,而這批零件,將送往特斯拉在全球的自動化電動車廠。”疫情讓世界看見台灣,有越來越多自動化與機器人大廠,願意使用台灣貨。”該公司高層說。

轉機就在低谷中,台灣勝在不放棄,時間回到疫情爆發前的二0一九年,全球正經歷一場”機器人之死”的痛苦挫敗。

當時, 工業機器人受到美中貿易戰衝擊, 需求大減, 全球裝機數量大跌約一成, 而服務型機器人, 則因為不實用陸續遭遇軟銀Peppere的停產、Honda的除役、的Amazon Astro無法面對樓梯環境,被認為是沒有準備好的災難等衝擊, 在各應用領域都處於節節敗退的窘境,台灣當年也遭遇國內機器人裝機量腰斬、國外訂單流失的產業重創。

不僅如此, 全球機器人市場, 過去是由日本的發那科Fanac、安川電機Yaskawa、瑞士瑞典跨國企業ABB與被中國購併 的  德  國  庫  卡Kuka四大機器人家族壟斷, 合計市占率超過五成,台灣只是被淹沒在其他項目內的無名小國。

既然如此,為何一場疫情,反而讓台灣找到突圍而出的新破口?

因為,當全世界都對機器人失望時,台灣並沒有放棄,我們還在拚搏未來崛起的機會,所以當全球缺工狂潮、製造業斷鏈來襲下,促成機器人新需求時,台灣反而能逆勢竄出。

走出工廠,擺脫不實用罵名

« 長眼 »機器手臂攻入日本拉麵店﹁台灣機器人能在疫後國際市場異軍突起, 關鍵還在於背後練功多年的製造實力。﹂長年研究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產業的工研院研究經理黃仲宏說,也因此磨出了世界獨一無二,例如達明機器人,當時已經攻下全球協作機器人二哥地位,面對當年因美中貿易戰等因素,工業需求衰退衝擊,就選擇大膽走出工廠,挑戰各種服務業新場域應用,培養新能耐。

在達明營運長黃識忠口中,最經典的一戰, 是讓MIT機器人前進日本挑戰做章魚燒。在這個強調工匠職人精神的國度裡,章魚燒要送進顧客口中,不只是煮熟就好,除了講究食材,更講究火候,材料究竟該翻烤幾次? 怎樣的金黃色澤才合格? 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 失誤寧可丟掉,也不能送進顧客口中,正因為要求又多又高,所以過去就連日商機器人也沒能成功取代章魚燒師傅。

達明發現,一雙精準判斷章魚燒狀況的眼睛, 能讓老師傅能掌握翻烤、起鍋的準確時機,做出漂亮又好吃的章魚燒,但傳統做法, 是

器手臂外接3D影像辨識鏡頭與判讀電腦, 就像是盲人背著斷臂者一起做章魚燒,命  令  既  不  即時, 動作也不到位, 更遑論火候經驗, 所以狀況連連。

因 此, 他 們的章魚燒機器人是讓機器手臂 長 出 3D影像辨識系的眼睛, 能看到資訊, 再經過自己大腦判讀,直接動手調整,是一套斥資數年、客製化自製零件等才做出的完整軟硬體系統;而欠缺的火候經驗,則直接透過連續拍照與簡易操作引導,讓老師傅協助判讀哪些需要翻烤、哪些應該起鍋,藉此縮短AI學習時間,等於用AI  取代了日本工匠 。

所以,當日本章魚燒師傅因疫情與人力成本上升,找不到新學徒時,達明的機器人徒弟,就成了能保住手藝不外流,又能分擔工作壓力的新解決方案,成功跨越了過去機器人不實用的傳統難題。

也就這樣,達明靠著一雙雙領先全球的機器人眼睛,在疫情衝擊下,比同業更快從工廠轉進服務業,並攻下日本拉麵店、韓國炸雞店等新市場,追近與全球協作機器人龍頭丹麥UR (Universal Robots)        的差距。

但達明不是唯一有突破的台商,如全球第二大的掃地機器人代工廠松騰,靠著與業界龍頭iRobot化敵為友,全球市占率逐年擴大中,或是名列全球前三大直角座標單軸機器人製造廠的上銀,也有新晶圓搬運機器人打進台灣與國際半導體大廠等,眾多業者都在疫情下有新斬獲。

供貨卡關,企業找備用供貨源

台達電、上銀、台灣精銳破德日壟斷

對此,黃仲宏分析,染疫風險一度讓所有人都無法上工,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能無視病毒,穩定工作,因此疫後從工業到服務業,都有了引進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的新想法,甚至是到工資相對低廉的東南亞設廠,現在也會考慮用機器人,需求比過去任何時刻都更旺盛,這讓練功多年的

台廠,等到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除了買愛國獎券(中獎),不然哪個事情不辛苦,你不做,怎麼超越人家。”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說。

但天助自助者,除了自身苦練實力,時機助攻也相當關鍵,而這個時機點,就是全球製造業供應大斷鏈。

對此,過去台廠賣不動的機器人核心零件市場,尤其有感。就像是機器人三大關鍵零件,如同大腦的控制器、如同心臟的伺服馬達、如同關節的減速機,三者合計成本占比逾七成,過去,這是歐美日等強權盤踞的市場,台製產品一度無論優劣、價格高低,都乏人問津。

但疫情帶來大翻轉,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秘書長陳文貞指出,疫情讓國際一線大廠全都無法即時供貨, 交貨延遲三個月到半年以上已是常態, 這讓全球企業為了分散風險、搶到貨, 更積極尋找第二、第三供貨源, 這也讓練功十多年的台灣機器人產業聚落, 終於有機會被看到。

對此, 黃仲宏印象深刻的是, 搶攻控制器市場的台達電, 五年前,在兵家必爭的中國華東地區控制器市場裡, 面對德、日大廠壟斷攻勢,沒有任何台商能搶到便宜;但台達電沒有放棄,反而花時間培養售後服務網,用更快、更好的服務解決客戶維修困擾,搭著疫情阻擋國際大廠供貨時機, 躋身當地前四大控制器供應商之列,並持續成長。

一步一腳印打基礎,”台達電在中國大陸市場與客戶有更多深入互動,不僅提供快速反應的售後服務, 更在售前了解需求、分享經驗。”台達電子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說。

根據機械公會統計,台灣控制器出口今年迎來大爆發,上半年出口值較去年同期成長達一五三.六%,是台灣機械業出口成長王,且一舉躍升台灣機械業第五大出口品項。除此之外,在伺服馬達市場中,上銀旗下的大銀微系統, 已練兵超過十年,一直苦無機會反攻愛用國貨的日本,但在去年底斷鏈契機中,首度將台製伺服馬達賣進日本。

後市看漲,但”簡單的都被做完”台灣想搶機器人大餅,得往高難度做到了減速機市場,同樣因為歐洲斷鏈,讓全台最大精密減速機製造廠台灣精銳, 今年成功讓德國產業龍頭威騰斯坦(Witenstein  )的歐洲客戶,改用台灣貨。雖然這大多是試用性質的採購訂單,但只要客戶用了,發現效能不輸大廠,價格卻更親民,就有機會回購,讓台灣留下訂單。﹂台灣精銳總經理郭崇哲說。

也就這樣,台灣在新一波的全球機器人大戰中,開始嶄露頭角、展望後市,除了中國這個最大市場與最受關注的特斯拉機器人外,歐美兩地的製造業基地再造也是 新戰場。因為這兩大地區,無論工業或服務業,人力成本都比亞洲更高,勢必要用更多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來取代,才會有競爭力,需求只會更強。

但未來商機蓬勃,挑戰卻也不小,身為四大機器人家族之一的安川電機台灣總經理小笠原崇認為,台商要搶全球商機,製造實力是優勢,但最大挑戰是,簡單的已經都被做完了,現在要做,只剩困難的。

確實,就連沙場老將的卓永財都說,機器人這條路,雖然充滿無限機會,但卻是彎彎曲曲,不會很容易走。

然而,難,從來都不是台灣企業的絆腳石,而是成就競爭力的護城河。因此,台灣機器人聚落要先拚強再拚大,更重要的是,學著用更多MIT機器人,因為只有自助,才能有更美好未來。


全球機器人大浪潮來臨,台灣機器人聚落有四家明星級企業,在不同類型的個別機器人市場中成為領先全球的一方之霸。比歷史,他們遠比不上瑞士、瑞典跨國企業ABB已有百年;比知名度、規模也比不上日本有發那科、安川電機的年營收千億規模;比資金,也遠比不上中國吉利汽車加德國庫卡,這四家被稱為機器人產業的四大巨人,占有超過五成的市場。

不僅四大巨人強悍,其他也處處都有強敵環伺, 像是工業應用最廣泛的直角座標機器人市場有中日合資的安川首鋼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地盤則有丹麥商UR ( Univeral Robots) 掃地機器人領域有美商iRobot 而減速機市場,則有德商威騰斯坦(Witenstein )稱霸全球。

台灣機器人四強卻照樣能闖過障礙,揚名國際,他們分別是名列全球前三大直角座標單軸機器人製造廠的上銀科技、全球協作機器人二哥達明機器人、全球掃地機器人第二大代工廠松騰實業,以及在機器人關節的高階精密型減速機市場,攻下全球約一成市占率的台灣精銳。

究竟,他們是如何將默默無名的MIT商品, 賣進全球市場, 成為機器機器人贏家企業?

先看,去年營收達二百七十三億元的上銀科技, 今年高齡八十歲的創辦人卓永財,在十一年前就默默布局,成功整合兩協會資源,是創立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的創會理事長,還是前進各大校園出錢出力舉辦各式機器人競賽,為台灣培育眾多產業人才,堪稱台灣機器人產業最關鍵的推手之一。

對卓永財而言,要成為全球級的企業,要 勇 於 嘗 試 錯誤, 然後修正。

坎 坷 過 程 讓 他直搖頭的說了多

次,”我就是腦袋秀逗。”他說。

讓他記憶深刻 的三次”秀逗”經驗, 第一次是紅綠搭配的設計失誤。這樣顯眼的設計, 是從 行 銷 書 籍 看來, 企業識別形象, 一定要清楚好辨識, 而為了有別於最大競爭對手日本機器零件製造大廠THK的品牌用色,選擇了顯眼的紅綠配色。

但,這卻讓他出師不利,接連因為能清楚看出不是THK產品,而被棄用,等到冷靜下來一想,這才發現自己犯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錯誤。因為小企業,應該先求有,再求好,千萬別讓自己成為自己賣產品的阻礙,因此”如果重來一次,為了企業能先站穩腳步,就算品牌用色會被誤認也沒關係。”他說。

第二次是採購機台的誤判。時間約二十多年前,當時為了穩定良率,卓永財不計代價想買到日本高階機台,在日本政府不同意出口給台灣後,就突發奇想,出高價從美國買回來,結果沒想到日本設備有定位追蹤,離開販售國家就無法使用,是白白浪費數百萬元的傻瓜舉動。

兩次挫敗讓他認清,技術提升絕不能靠掌握在別人手中的機台或設備,一定要自己掌握。因此,他累積實力,直到二00九年,透過旗下的大銀微系統買下以色列驅動器公司,補足當年技術力的遺憾。技術力補強,也是大銀微系統去年底能將台製伺服馬達賣進日本市場的一大關鍵。

最後一次,是畫地自限的思維。那是二一一年,包括卓永財在內,沒人認為做零件生意有什麼不好,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追上最大競爭對手THK。直到一次歐洲看展,才讓他腦洞大開。

當時, 年復一年看到顧客用自己的零件,發展各種應用的新設備販售,終於驚醒夢中人,如果單品賣不贏對手,那避開老市場,改到新領域賣套餐,增加附加價值,不僅能分散風險,還能擴大市場,更有機會超車THK。

正是這樣的思維,讓上銀從零件,到部件,再到整機,上銀雖然一路耗費比別人更長的研發時間與更多的投資經費,但最後不僅在最擅長、用在加工設備中的直角座標單軸機器人領域中,搶下全球前三大的優勢,也成為滾珠螺桿與線性滑軌兩大零件的全球前兩大製造廠;還成功跨入醫療復健、半導體晶片搬運等熱門應用領域,成為機器人新贏家。

“我不能永遠做零件,中國抄我的就有五十多家,企業要不斷轉型升級,找新的產品來做,才能成長獲利。”卓永財說。至於下一步,上銀集團二代、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文恒指出,上銀將會以智慧製造和集團機電整合服

務的優勢為客戶創造價值,搶攻更多元的機器人商機。

—————————————-

 

再看成軍僅七年、隸屬廣達集團的達明機器人。其最特別之處,就在於搶先

全球推出有內建3D 視覺辨識系統,被稱為有眼睛的機器手臂。

 

但一個市場從沒看過的商品,與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國品牌,到底憑什麼讓製

造業與服務業埋單,搶下全球二哥地位?答案是,實際解決客戶痛點。

達明機器人營運長黃識忠指出,機器人市場的一大盲點就是沒有場域的實際應用成效,”達明的精神就是更實務,就是直接秀實力,解決問題。”他說。

像是二0一五年,在日本最大的機器人展上,達明把同業傳統咖啡機器人遠拋在,對手周邊總是遍布管線與設備,但達明就端出一台機器手臂與一台膠囊咖啡機,在沒有周邊設備、線路等輔助下,直接透過手臂內建的3D影像辨識攝影鏡頭當眼睛,直接判讀與咖啡杯的距離,精準拿起咖啡杯,然後分辨有無咖啡膠囊,之後拿取安裝,看燈號按鈕沖泡,最後,再將裝滿咖啡的杯子送到顧客前。

技驚四座,甚至有圍觀群眾如同看魔術般, 伸手測試是否有隱形管線, 也協助確認了該機器手臂,有辦法解決傳統複雜線路、設備問題,才讓客戶信服,因此拿到了新加坡咖啡店的訂單。但同樣是長眼睛的機器人,達明並非首創,為何能後發先至的超車同業?

關鍵在於,過去機器人廠商就只管機器手臂,而鏡頭廠商就做鏡頭,各有各的技術門檻、兩套截然不同的系統運作,而且彼此間的代溝之深,讓實際運作時的狀況百出;而達明,則是從原始設計開始就採取單一系統的概念去研發機器手臂,團隊與技術沒有隔閡,所以能快速反應並做出順暢動作。

 

這說來簡單,要做可絕不容易,達明團隊透露, 要完成這樣的串聯, 很多零組件,市場買不到,所以機器人的控制器、伺服馬達等關鍵零件,全都要量身訂做才行,甚至為了讓老師傅的經驗,能透過照片狀況,傳承給機器人,還需要打造一個方便使用的操作平台。也因此,研發階段不時有公司股東擔心投資過大會賠錢,希望就此打住,但達明團隊清楚,一旦中途放棄,等同全盤皆輸。

 

他們一路苦撐數年,最後技術成熟,達明才從母公司廣明的一個部門,獨立出來變成一家全新公司。

要把客戶痛點當第一,黃識忠說,做不到就捨棄,就像是折衣服機器人,雖然有龐大的家庭主婦需求,但就算透過拍照辨識,也無法分辨清楚變化多樣的衣服,究竟該如何掌握施力點、該從何處下手折,這次折完接下來如何折才會漂亮?所以,這仍屬於機器人的不可能任務,就不該輕易進場推出產品。

 

“ 我們想的是,怎麼解決客戶問題,讓客戶容易導入, 帶來好的價值。”黃識忠說。

 

隨著服務型機器人去年營收占比接近一成,達明下一步也將複製成功經驗到更多服務業應用,尤其像是能取代焊接工等人力缺口大的機器人類型。同時,由於練就出控制器、伺服馬達等關鍵零件能力,也不排除未來單獨銷售零件來增加獲利的可能性。

 

達明機器人

成立:2015

年董事長:何世池

營運長:黃識忠(圖)  

主要產品:協作機器人等

成績單:2021年營收12.8億元、淨利5,400萬元

地位:全球第2大協作機器人製造商

松騰實業

成立:1990年

董事長:燕成祥(圖)

主要產品:掃地機器人等

成績單:2021年營收逾10億元

地位:全球第2大掃地機器人代工廠

有台灣掃地機器人之父封號的松騰實業董事長燕成祥,一九九0年創立時,只是美國Honeywell空氣清淨機一家不起眼的代工廠,因為一次大客戶抽單衝擊,才搭著全球掃地機器人龍頭iRobot帶起的風潮, 發揮工業設計專長, 轉型成掃地機器人代工廠。

而能崛起搶下全球二哥地位的關鍵, 是一場與iRobot正面對決的專利戰。

時間是二0一七年,iRobot掃地機器人,一個碰牆後轉向離開的導航專利,被美國專利局同意變更成﹁碰牆後任何角度離開﹂都受到保障後,iRobot便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ITC) 遞狀控告北美、中國及台灣多家企業公司侵權,被控企業必須停售。這給了iRobot一次殲滅幾乎所有對手的好機會,而當時,松騰年營收僅約十億元,卻要面對營收規模二十倍大的iRobot,無論資源、財力全都遠輸對手,十多年轉型成果,眼看只能瞬間墜毀。

燕成祥不甘心, 雖有心拚搏到最後一刻,但問題是正面迎戰,這場官司必輸無疑,只能向外求援。在工研院技轉與法律中心主任王鵬瑜團隊獻策建議下,拍板以戰止戰的作戰策略。

﹁放棄這場官司,等於過去十多年努力全沒了,只能背水一戰,拚了。﹂燕成祥說。因為松騰從工研院專利庫中,付費取得一種偵測位置建構地圖的技術專利,正好與iRobot高價旗艦機款導航功能使用的是同一種技術,而且工研院更早申請專利,一旦燕成祥反告,也將對這家美國龍頭大廠造成一定殺傷力。

最後,雙方僅約九個月的正面對決,美國大鯨魚就決定與台灣小蝦米化敵為友,成為該場專利戰下全球罕見的倖存者,並在多家國際大廠集中代工訂單下,壯大成為全球第二大的掃地機器人代工廠。

所以,別被國際大廠嚇到,只要找到適合專利,能站得住腳,就要勇敢拚搏,才能有一線生機。

雖然,近年掃地機器人變成殺價競爭的紅海市場,但掌握專利的松騰,卻仍能轉型賣起專利晶片給製造廠,確保一定的經營獲利水準。

其實近年專利戰已成為國際大廠殲滅對手的利器,像是台灣車燈巨頭帝寶,這幾年就遇上賓士汽車的侵權官司打擊,最終勝敗仍難以預料。但就如同松騰,只要一失敗,就將面臨企業墜毀惡夢,因此,經營國際市場,一定要學會專利攻防的專業知識,運用得宜,不只能化險為夷,還有機會豬羊變色,成為市場大贏家。

未來,這位機器人贏家還將槓桿掃地機的電池、充電等技術,進一步搶進電動單車市場,尋找新藍海。

最後,是台灣精密減速機王台灣精銳。

董事長張重興一九八七年創業,是以製造塑膠射出成型領域的專用機械手臂起家。雖然當時沒有疫情衝擊,但才剛起步的事業,卻因減速機這個從歐洲進口的關鍵零組件,屢屢延遲交貨,導致自家出貨節奏混亂,客訴不斷,卻難以解決。

 

台灣精銳總經理郭崇哲說,當時德商威(Witenstein) 處於壟斷市場的優勢地位,沒有改善出貨的計畫,但就因為台灣精銳與其客戶不堪其擾,反而讓經營團隊看到一個機會,那就是只要有能滿足穩定交貨需求的能力,就算是市場無名小卒也有機會能搶到大商機。

因此,張重興除了砸下創業十多年、賣機器手臂累積起的獲利,想盡辦法串聯台灣資源, 做出品質直追德國巨頭的產品外,更重要的是,約在二000年時,針對歐洲大廠動輒平均六週到八週才能交貨的痛點,訂下最快四到八天就能交貨的閃電戰術發展目標。

問題是,當年的台灣精銳不過是營收不到五億元的無名小卒,雖然有意願,卻得面臨既沒有銷售通路,也沒有客戶資源的挑戰,更遑論有效整合上下游資源進行閃電戰術。因此一度連公司股東都質疑,這樣的轉型根本天方夜譚。

身為大股東的張重興,力排眾議,堅持拚到底,一位台灣精銳中高階主管透露,當年台灣精銳的一個關鍵戰法,就是不求大,但求專賣的國際經銷商體制策略。

為了達成專賣目的,他們不僅放棄成熟的大型在地經銷商,花時間與資源培訓

小型業者, 開台灣貨專賣店,而且在沒有有適合經銷商的國家,還會找自家客戶,培訓成經銷商。把顧客變戰友的用意是,他們最熟悉當地文化與需求,也懂自家產品優劣,是能快速找到精準客戶群的業務導遊,同時顧客工廠也是最好的產品展示點。一起合作搶單,不只能綁住顧客,還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推廣效果。

此外,為了培養長期穩定的合作默契,台灣精銳還採取全球統一的出廠價策略,雖然這有企業全球利益無法最大化的犧牲,但能讓經銷商自己更有意願創高商品價值,賺取更多利潤。這也讓該公司成功在近十年內串聯起一個廣達三十國的穩定經銷通路。

﹁要讓對方過得好,才會願意獨賣你的產品。﹂郭崇哲說,換言之,他是犧牲企業的利益,讓利給經銷商,藉此換取一個合作能更穩定的全球經銷網。最後當疫情、斷鏈等衝擊來臨,同業陷入以月計算的出貨期,台灣精銳以天計算的速度感,開始展現競爭力。不僅成功搶走最大競爭對手的歐洲客戶, 還在去年寫下營收成長至近三十三億元、淨利超過八億六千萬元,雙創三年新高的好成績,成為全球市占率約達一成的新勢力。

下一步,由於減速機是自動化與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應用面廣泛,台灣精銳將會擴大產品線拚更多市場來擴大規模。

全球機器人產業被四大巨頭寡占,但巨人力量強大卻耗費大量資源,也彎不下腰撿拾小石頭;台灣企業贏在小巧靈活,懂得變通,反而能貼近市場需求,幫顧客解決難題,所以能在夾縫中勝出。如今全球斷鏈、缺工、更難的全球自動化難題,這一戰的勝敗關鍵,得看台商如何找出到比國際巨頭更快的成功方程式。

 

台灣精銳

成立:1999年

董事長:張重興

總經理:郭崇哲(圖)

主要產品:精密型減速機

成績單:2021年營收近33億元、淨利8.6億元

地位:台灣最大精密型減速機廠

機器  人  大  廠  日  本  安  川  電  機(Yaskawa),以下簡稱安川︶是名列全球四大機器人家族的超級大廠,在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這一波機器人熱潮中,率先投資台灣的國際大廠,於二0一八年選中台中科學園區,投資開設機器人技術服務中心和展示中心,並於去年正式啟用。

疫情催動全球機器人產業,對機器人的需求越趨強勁,安川正是看中這一點來到台灣耕耘,並加速衝刺在台業績。

商周此次造訪安川最新的台中廠區,並專訪來台近十年的台灣安川總經理小笠原崇,他不僅中文流利,也熟知國際機器人產業趨勢和台灣市場,帶讀者一窺國際大廠如何看待台灣機器人產業。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疫情帶給全球機器人市場什麼影響?台灣的變化呢?

小笠原崇答(以下簡稱答):疫情讓所謂的區域化生產太過集中的情況被發現,所以現在各個國家都希望可以在國內生產,變成原本沒有生產的地方需要生產,所以找人不好找, 勢必只能走自動化這塊,相對帶動了自動化的需求。

台灣的情況,第一個是半導體把一般製造業的人都搶光了,但工廠還是要生產,想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情,唯一的方式就是自動化; 另一個就是希望生產品質能更穩定,然後速度更快。絕大部分的需求在這兩塊上。

我不覺得疫情有阻礙到台灣自動化的發展,反而是加速對它的投資。尤其疫情這段時間人不能到公司,不得已必須改用機器人生產, 所以疫情反而是激化這個產業,沒有造成衰退。

問:台灣相關產業正在加速成長,安川如何在台灣布局?

 

答:安川是以工業產品為主,以領域來講, 台灣半導體的利用(指使用安川的產品)一直在成長, 後來電動車上來,要的變更多,造成全球缺料狀態,所    以IC又增加了半導體這塊的投資。現在半導體大概占安川在台灣營收的四0  %。

然後我們也跨足到電動腳踏車,台灣這一段時間, 它算是成長較快速的一個

產業。以往腳踏車架焊接工法一定是用人去做,而現在新工法都是所謂自動化,用機器人來做。這個量其實滿可怕,成長率從一八年之後都是倍數成長,一直到今年為止都還在成長。

安川電機

成 立 :1915 年 董事長:小笠原浩

台灣安川總經理:小笠原崇

主要產品:產業用機器人、運動控制

( 伺服馬達、變頻器)、自動化解決方案

成績單:2021財 年 營 收4,791億 日 圓

(約合新台幣1,054億元)、EPS 146.72日圓( 約合新台幣32.23元)

地位:世界前4大機器人製造商

  • 台灣安川總經理小笠原崇(圖)看好台灣市場,但也忠告不要神化機器人, 不是讓機器人去適應工廠,而是須打造標準、合理化的產線流程才是關鍵。

我們現在(在台灣)目標業績要翻三倍,要求比較高一點,預計要花十年(指二0二五年到三五年) 。我們之前的十年計畫是到二0二五年,目標大概要兩倍。。從明年開始

我們有新的衝刺計畫,分三、六、九年的短中長期去做。

問:安川在台灣的業績要拚三倍成長不是個容易目標,台中廠的定位是

什麼,如何幫助達標?

答:我們這個叫方案解決中心(全稱為台中技術服務中心),用來推廣安川的各種產品,讓客人去理解我們在做什麼事情。可以先談一些合作,先把比較困難的一些瓶頸、想先解決的在這邊先驗證,解決之後,後面就會變比較容易。

比如說有一些比較困難的焊接工程,以往是客人要自己買設備,然後帶回去自己慢慢串好。現在可以把要焊接的工件拿來在我們這邊直接驗證,驗證到好再把這個設備買回去。

也可以做為維修中心, 以前要送去日本,運費、時間會拉很長,有台中廠之後就可以再縮短,方便提供現地服務。

問:以世界大廠的角度,怎麼看台灣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程度?

答:台灣應該是近十年左右開始有比較大、代表性的企業出現,像台達電、上銀、達明,這幾家陸陸續續在做。但減速機、伺服馬達、控制器這三個最主要的元件,台灣整體離國際標準還有些差距,所以硬體上就有受限。

安川摸了機器人軟體已四十年,各行各業都去碰,才有今天成果。所以說比較基礎的,台灣可以做,但當你要做比較複雜的, 跟這些已經做比較久的國際大廠來比,還是會有些差異。

不可否認,因為我們自己在這個產業,所以很清楚,台灣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有人願意去投資這個產業,算是相當不容易, 如果連這些廠商都不投資, 會落後更久。尤其台灣不像中國政府支持砸錢給你,台灣都是私人事業資金在做,所以真的很不容易。

從特斯拉機器人、韓國炸雞塊、日本烤章魚燒到鼎泰豐小籠包店與台灣骨科手術,處處都有MIT身影,如何抓住成長力道可望媲美電動車、產值贏過NB、PC 商周挑選出十五支機器人概念股,並按整機和零件分類,為讀者找出疫情間嶄露頭角的企業。

挑選方法是比較疫情前、後企業的營收年增長率, 列出在疫情期間表現比疫情前好的企業;疫情期間指二0二0及二一年,疫情前則是二0一八和一九年,並計算兩個年度營收年增率的平均值。

採用營收而非淨利,是因為營收更能反映本業的收入,也就是企業實際賣出產品的收入,代表著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淨利雖然代表實際獲利,但可能受股票操作、買賣其他資產影響,較難看出企業是否真的因為機器人產業崛起而獲利。

其中,營收增長最快的是全球傳動和大銀微系統,疫情間的平均年增率,比疫情前高出約三十個百分點。十五間企業平均則增加約十九個百分點,顯示在疫情間反而加速成長。

我們也列出各間企業二0二一年的毛利率,並和二0年比較。毛利率是判斷企業競爭力的最直接指標之一,高毛利率代表企業不需要靠壓低成本來創造利潤。營收、毛利率若能雙成長,代表一間公司取得重要突破,產品獲得市場肯定;若只有營收成長,而毛利率卻大幅減少,則代表這間公司可能有衰退風險。

這十五間企業中,矽創、台灣精銳、盛群,毛利率都達到五成左右,十五間的平均也高達三三.七%,競爭力不亞於台灣最強的半導體業。它們的毛利率比起二年也大多有所成長,僅有三間的毛利率微幅下降,展現不俗的競爭力。

另外有三間遺珠大廠,台達電、研華、廣明,都是台灣機器人產業重要支柱,因近兩年成長率不如以往,故未上榜,但都仍維持正成長和一定的毛利率,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