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é le Laisser un commentaire

EcoSo – AE 012019經濟社會7- 十年的定量寬鬆政策

十年的定量寬鬆政策 為抑制次貸危機後抑鬱的動態而製定的量化寬鬆政策即將結束。 走出政策是危機伏的。

 

在特殊情況下,特殊的混亂。繼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資產負債表備案後,股市崩盤,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恐慌,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和其他主要央行的選擇權並不是是很多。面對銀行拒絕相互借貸的貨幣市場癱瘓以及開始蔓延到全球的抑鬱浪潮,美聯儲,英格蘭銀行(BOE)和歐洲中央銀行(ECB)首先使用他們最傳統的工具:它們利用短期利率允許銀行再融資的短期利率,並在此基礎上形成銀行向企業和家庭提供貸款的利率範圍。在美國,在次貸危機爆發期間,美聯儲的關鍵利率在2007年夏季仍為5.25%,在2008年12月接近於零。在英國,英國央行逐步降低並將其利率在6個月內從5%降至0.5%(2009年3月)。 歐洲央行謹慎跟風,並將其利率從9月的4.25%降至2009年5月的1%。在日本,自1995年以來利率一直為0.5%,日本央行(BOJ)在2008年12月將利率進一步降至0.1%。發達經濟體進入零利率時代,其中只有美國自2015年12月跳出狀態。

 

一個雙重問題

在這個階段,中央銀行的問題是雙重的。

一方面,經濟衰退的規模使通貨膨脹率也趨於零 – 在大西洋兩岸,它在2009年甚至會變為負面 – 這意味著實際的短期利率仍然是正的。 對於企業和家庭(後者在許多國家負債累累),這意味著債務負擔不會因名義利率的降低而降低。但是,如果通貨膨脹可能變為負,轉變為通貨緊縮,那麼央行利率原則上不能低於零,這意味著中央銀行向那些從中借款的人支付報酬。

另一方面,與通常觀察到的相反,短期利率的下降並未導致這種長期利率延伸。通常,他們遵循與這種短期利率非常不同的邏輯。雖然後者基本上對央行的決策做出反應,但根據長期資本的供求關係(五年,十年的貸款),債券市場會形成長期利率,中央銀行不干涉的。例如,當政府的融資需求急劇上升時,如2009  –  2010年的情況,由於經濟衰退,復甦計劃和金融系統的救助,資金需求無法增加。通過向證券買家(機構投資者機構銀行,公司,或家庭)提供更高的回報來滿足。

 

然而,長期利率的演變與短期利率的發展並沒有完全脫節,因為長期鎖定資金通常需要更高的報酬。在2008年底,這種關係沒有起作用,這意味著由於上述原因,短期利率的大幅下降並未反映在長期利率上 – 各國的融資需求激增 – 但也因為債券市場的許多部分,特別是抵押貸款市場,都沒有發揮作用,由於次貸危機而完全耗盡(缺乏資金)。

 

非常規解決方案

為解決這些問題,自2009年以來,美聯儲采取了非常規手段,英國央行緊隨其後。

自2001年以來日本經歷,被稱為定量寬鬆政策或量化寬鬆政策的英語quantitative easing(QE),純是通過購買的長期債券在資本市場進行干預的中央銀行。就美國而言,干預措施涉及抵押證券和公共債務。在歐洲,干預措施主要集中在公共債務證券,歐洲銀行直接買由英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以資助其赤字。歐洲央行,在由歐洲聯盟條約規定禁止直接融資國家的行動中受到限制,必須將條約的信函和二級債券市場的干預在2015年推出其量化寬鬆計劃。在日本,日本央行不僅活躍於債券市場,也活躍於股票市場。

由於大規模採購 – 美聯儲和英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在五年內增加了五倍,而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在三年內增加了兩倍 – 這些政策注定會影響長期利率,購買證券以吸收財政赤字導致的過剩供應或某些國家對證券的不信任(歐元區的情況)。它們與另一種非常規工具不同,歐洲央行反複使用該工具為銀行提供長期融資(LTRO),並且無限期,以重建對銀行間市場的信心和鼓勵銀行恢復信貸活動。

通過直接干預資本市場,中央銀行正在超越其傳統的再融資銀行角色。他們產生的長期利率下降反過來減少了債務人的財務負擔,並鼓勵長期信貸(房地產,生產性投資)的恢復。

此外,中央銀行購買證券的資金來自貨幣創造,這可以增加經濟中流通的資金量。具體而言,債券證券的發行人或賣家看到他們的財務資源數量的增加,如果他們是國家,他們可以為他們的赤字融資,或者如果是私人的話,他們可以投資其他資產。最後,歐元區銀行持有各自國家的公共債務證券特定情況下,證券價格的歐洲央行採購引發的升值需要立即補救,而不是讓他們痛苦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因為它與其資產價值的增加有關。因此,銀行原則上將能夠恢復其信貸活動,並使借款人受益於短期和長期利率的下降。

 

混合評估

追溯,在定量寬鬆政策QE政策已經明確叫停2008年秋季的金融地震,政策已經幫助建立金融地震所造成的抑鬱和通貨緊縮動態漂浮等恢復,取消在美國,日本和歐洲,股市崩盤造成的財富殺傷力和打破通縮預期。此外,它們的執行是由匯率,這對每次有關國家出口的復甦,匯率貢獻作出了的大幅貶值。

雖然企業信貸已經回歸美國,但直接受危機影響的大多數經濟體仍然遠低於2008年的水平,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事實上,央行已注入許多的股市的流動性,尤其是在美國,造成了股市家庭的財富,因此財富不平等的增加。另一方轉向新興經濟體,為公司債務融資。這些受益於低利率和美元,在量化寬鬆的高峰期,為國內和國際的發展提供資金。因此,新興經濟體對2015年12月開始的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非常敏感,這與利率上升和美元走強同義。得力於美國,在歐元區的議程,可能是在日本,走出量化寬鬆的政策- 即停止證券購買的和那些到期不續簽證券  –  對新興經濟體來說並不危險。美國的長期利率上升,9月份已經超過了3%的標記,削弱了股市,正如2018年的幾次沖擊所顯示的那樣,而且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幾乎已經恢復2006年的水平。在歐洲,歐洲央行12月計劃停止購買證券可能是在羅馬與歐盟委員會就意大利預算赤字發生衝突的過程中,而意大利十年期債務的利率自2018年5月以來已經翻了一番。如果目前的預測得到確認,在全球範圍內,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證券淨購買總量將在2019年變為負值。鑑於過去經驗和最近的情況,有理由擔心新的金融動盪。

 

譯者 陳瑞瑛  CHEN Juiying

法國巴黎社會院EHESS -DEA比較經濟研究所畢業 / 法國東方語言學院INALCO – DESS多語工程研究所畢業/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TD – Mas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ing會計研所畢業/ 法國巴黎大學十二分校Université Paris XII – Licence & Maîtrise AES 企業行政學士及碩士畢業

曾在法國不同公司担任銷售工程師、銷售經理、銷售及行政總監

文材來源  Alternatives Economiques Hors-Série n°116 Quel monde en 2019世界專欄 – Jacques Adda

Publié le Laisser un commentaire

EcoSo – AE 012019經濟社會6 -在世界貿易下,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 (下)

在世界貿易下,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 (下)

4.渠道建立和技術優勢

國際專業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早已揭示了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局限性。它支持所有國家貿易成為贏家,因為每個人都專注於其成本最大優勢。 然而,這種被稱為比較優勢的理論的主要缺點是無視需求對交易量的影響。例如,一個富含農產品的國家可能在這一領域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但如果世界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增長速度低於工業需求,其長期增長將會放緩。事實上,一旦實現政治統一,德國和美國在19世紀70年代就嚴格的保護主義支持了他們的工業化努力。新工業國家(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他們同時模仿日本,正在努力適當和復制西方的經濟組織和生產技術方法。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以不同方式再現,這種模式將生產部門置於工業發展的核心,這一生產方式源於下游到上游,從簡單到復雜。

雖然它通常依賴於外國技術,但只有在確保有效地將技術轉讓利益給當地企業時,亞洲國家才能接受外國投資。這些國家不是堅持在特定時刻通過成本比較確定的靜態比較優勢,而是通過選擇性的國家援助和動員,努力建立新的競爭優勢(汽車,計算機等)。經濟全球化提供的財政和生產資源。

由中國實施發展,這種模式並不只將自給自足的經濟轉變為世界工業工廠。她自己她有了強大的技術,專業的電腦產品,電信設備和EGT集成電路出口,與美國競爭

人工智能的全球領導地位。

 

5.新形勢的商業主義

亞洲國家實施的促進出口政策的特殊成功並未引起商業主義化的懷疑。在重生之後出現的一系列實踐不僅僅是真正的重商主義學說,很快就成了譴責的對象而沒有被自由主義理論家所吸引。他們認為這是對經濟民族主義的一種簡單表達,它將國際交換遊戲的和減少為零,其中一些人收益是其他人的損失。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上較少偏見的證詞,重商主義似乎是國家在經濟生活中進行系統的,和一致的干預下第一個例子”。

在17世紀的抑鬱和好戰的背景下,當重商主義被歐洲國家正確地視為政治權力的槓桿時。在國內市場沒有增長的情況下,資金似乎只能來自市場份額增長。這些反過來證明了對內部市場以及新興的工業技術的保護,當然也包括通過殖民征服促進出口。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30年代的偉大譴責伴隨著重商主義實踐的普遍復興,這種做法通過一種新武器得以豐富:競爭性貶值。

在戰後交流自由化的背景下,這些政策似乎在發達國家被廢棄,而在發展戰略的框架內,特別是在拉丁美洲和亞洲,它們發現了新的共生關係。它們甚至成為Gatt和WTO框架內隱含的國際承認的主題,它批准了欠發達國家在沒有互惠條款的情況下自由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權利。

 

然而,重商主義的指責並沒有在發達國家之間完全消失。它們包括具有驚人的商業增長和高度順差貿易的國家。特別是日本在1970年代被懷疑通過掌握其分銷網絡來人為壓低匯率並阻礙其進入國內市場。

同樣,中國將在2000年,被指控通過其中央銀行的干預(購買美元)來預防,匯率升值,指責其當時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相反,在2007  –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美聯儲)的大規模流動性注入計劃將受到新興經濟體的批評,新興經濟體認為這是非法的削弱美元,從而以犧牲世界其他地區為代價來支持美國經濟。

       6.歐元區的特殊例子

以經濟發展的必要性,重商主義政策和激勵他們的開明民族主義政策原則上在發達國家之中沒有任何關係。

與此同時,每個國家都不能有超額的貿易平衡,如果一個國家發現自己處於永久性盈餘狀態,很快就會被懷疑不遵守競爭性遊戲的規則,無論是否為價格障礙。非傾銷貿易(例如技術標準),如傾銷等。或通過非合作的宏觀經濟政策。

 後一種情況是歐元區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匯率自由浮動,一些國家 – 特別是德國和荷蘭 – 正在經歷與其合作夥伴相比的巨額和幾乎永久性的盈餘。隨著時間的推移,盈餘國家的貨幣升值和赤字國家的對稱貶值將糾正這種情況。

但在單一貨幣的背景下,雙邊匯率的消失阻礙了所有競爭力差異的自動糾正。因此,從貿易中受益最多的國家是那些實行競爭性通貨緊縮政策的國家,換句話說,就是壓縮工資成本。如果貿易不平衡因此而在歐元區區域內消退。就是在2010年上半年的單一貨幣危機中,這種吸收是通過通貨緊縮政策普遍化來實現的所有債務國(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就德國和荷蘭而言,它們繼續積累大量盈餘。因此,整個地區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處於盈餘狀態,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在過去四年中平均匯總。在大西洋特定的另一邊,這種情況不會引起其合作夥伴的憤怒。

 

**  在歐元區,從貿易中獲益最多的國家是那些降低工資成本的國家

譯者 陳瑞瑛  CHEN Juiying

法國巴黎社會院EHESS -DEA比較經濟研究所畢業 / 法國東方語言學院INALCO – DESS多語工程研究所畢業/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TD – Mas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ing會計研所畢業/ 法國巴黎大學十二分校Université Paris XII – Licence & Maîtrise AES 企業行政學士及碩士畢業

曾在法國不同公司担任銷售工程師、銷售經理、銷售及行政總監

文材來源  Alternatives Economiques Hors-Série n°116 Quel monde en 2019世界專欄- Jacques Adda

Publié le Laisser un commentaire

EcoSo – AE 012019經濟社會5 -在世界貿易下, 誰是贏家, 誰是輸家 ? (上)

在世界貿易下, 誰是贏家, 誰是輸家 ? (上)

  1. 國際貿易是發展的必經之路

如果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是靠著一把有效率生產的鑰匙,那麼很久以前經濟學家就知道這把鑰匙無法操作如果存在著市場來吞下貨物及服務。更好的是,市場的規模決定了勞動分工的深度,這是生產效率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換句話說就是生產力。

根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進行多輪關稅裁決導致的貿易自由化,

然後世界貿易組織(WTO)鼓勵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解釋成本(包括工資)的好處,無論是對國營還是對跨國公司。與此同時,在發達經濟體中,區域市場,特別是區域級的市場一體化(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南方共同市場等…),這些支持生產設備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效率增益,提高盈利能力,以及在最開放的貿易部門(商品,電子產品,IT等)中降低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2008大危機之前的過去十年中,世界貿易量增長速度幾乎是產量的兩倍。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一些不玩遊戲的國家來說誘惑很大,也就是說,利用其他實體的市場開放,同時以某種方式限制外國產品在自己的市場中的滲透。必須將這種始終存在的重商主義形式與所謂的嬰兒產業保護政策區分開來,這種政策在發展差距明顯時證明最不發達經濟體對進口的選擇性控制是正確的。

2.市場份額的量有多大

從表面上看,要確定貿易開放受益最大的國家的一個簡單方法是長期比較商品和服務出口的數量增長。一個出口增長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國家則是看到它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增加。根據這一標準考慮到各國的發展水平以及它們所依附的地理和文化區域,該圖則對各國進行排名。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該圖解釋對各國商品和服務以不變價格增長進行世界貿易排名,每年平均增長5%。在大型發達經濟體中,只有荷蘭,德國和荷蘭的出口增長更快。這個時期的表現更加引人注目(中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崛起(平均每年增長13%), 這導致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包括意大利,英國,法國,美國和日本)的市場份額下降。

在發展中經濟體中結果更加多樣化,但具有一些明顯的區域特徵。

首先,東亞集中在出口增長的類別。另一方面,在東南亞國家中,泰國已與這一組國家保持同步。馬來西亞的菲律賓人更多地贏得了印度尼西亞人,並且更明顯地受到了中國起飛的影響,但競爭也有來自老撾,越南 和柬埔寨。作為出口的另一個動態區域,中歐完全受益於其融入歐洲市場。相反,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包括2013年危機開放前)與世界貿易的融合程度要低得多,並且正在失去市場份額。

專業化農業或礦業出口通常不利於出口量的增長,主要拉丁美洲國家的表現就證明了這一點(巴西是主要的例外),還有中東和非洲的石油經濟。對於其他非洲國家和中亞及南亞國家而言,情況更為鮮明,印度和巴基斯坦,莫桑比克和非洲的出口增長軌跡不同就是證明。南部在1997年至2017年之間。

3.市埸份額的價值及交易價値的衝擊

更簡單的說,我們可以通過更多出口,也可以通過更好或更優惠的出口價格,成為國際貿易的贏家。 例如,就石油出口國而言,出口量增長緩慢並未阻止原油價格飆升期間市場份額的價值大幅上漲。然而,正如1980年代和/或2010年北非國家,阿拉伯海灣和前蘇聯(獨立國家)的經驗所表明的那樣,這些收益通常是不可持續的。由於生產國之間的協議,人為地保持高價格確實導致需求下降和供應競爭(新生產者或新能源)的增加,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價格長期下降。

東亞經濟體的情況與那些通過貿易條件的積極演變增強市場份額增長的情況截然不同。這可能導致進口產品(特別是原材料)相對價格長期呈下降趨勢,但由於質量更好或更高,導致出口商品增加附加價值增加這些商品的複雜程度。在後一種情況下,出口貨物單位價值的增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伴隨著匯率的實際升值,這反映了有關經濟體國際購買力的增加。在德國(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和日本(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情況下,這種現像在中國和印度的過去二十年中都是可以察覺的。

譯者 陳瑞瑛  CHEN Juiying

法國巴黎社會院EHESS -DEA比較經濟研究所畢業 / 法國東方語言學院INALCO – DESS多語工程研究所畢業/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TD – Mas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ing會計研所畢業/ 法國巴黎大學十二分校Université Paris XII – Licence & Maîtrise AES 企業行政學士及碩士畢業

曾在法國不同公司担任銷售工程師、銷售經理、銷售及行政總監

文材來源  Alternatives Economiques Hors-Série n°116 Quel monde en 2019世界專欄 – Jacques Ad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