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貿易下, 誰是贏家, 誰是輸家 ? (上)
- 國際貿易是發展的必經之路
如果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是靠著一把有效率生產的鑰匙,那麼很久以前經濟學家就知道這把鑰匙無法操作如果存在著市場來吞下貨物及服務。更好的是,市場的規模決定了勞動分工的深度,這是生產效率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換句話說就是生產力。
根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進行多輪關稅裁決導致的貿易自由化,
然後世界貿易組織(WTO)鼓勵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解釋成本(包括工資)的好處,無論是對國營還是對跨國公司。與此同時,在發達經濟體中,區域市場,特別是區域級的市場一體化(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南方共同市場等…),這些支持生產設備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效率增益,提高盈利能力,以及在最開放的貿易部門(商品,電子產品,IT等)中降低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2008大危機之前的過去十年中,世界貿易量增長速度幾乎是產量的兩倍。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一些不玩遊戲的國家來說誘惑很大,也就是說,利用其他實體的市場開放,同時以某種方式限制外國產品在自己的市場中的滲透。必須將這種始終存在的重商主義形式與所謂的嬰兒產業保護政策區分開來,這種政策在發展差距明顯時證明最不發達經濟體對進口的選擇性控制是正確的。
2.市場份額的量有多大
從表面上看,要確定貿易開放受益最大的國家的一個簡單方法是長期比較商品和服務出口的數量增長。一個出口增長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國家則是看到它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增加。根據這一標準考慮到各國的發展水平以及它們所依附的地理和文化區域,該圖則對各國進行排名。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該圖解釋對各國商品和服務以不變價格增長進行世界貿易排名,每年平均增長5%。在大型發達經濟體中,只有荷蘭,德國和荷蘭的出口增長更快。這個時期的表現更加引人注目(中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崛起(平均每年增長13%), 這導致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包括意大利,英國,法國,美國和日本)的市場份額下降。
在發展中經濟體中結果更加多樣化,但具有一些明顯的區域特徵。
首先,東亞集中在出口增長的類別。另一方面,在東南亞國家中,泰國已與這一組國家保持同步。馬來西亞的菲律賓人更多地贏得了印度尼西亞人,並且更明顯地受到了中國起飛的影響,但競爭也有來自老撾,越南 和柬埔寨。作為出口的另一個動態區域,中歐完全受益於其融入歐洲市場。相反,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包括2013年危機開放前)與世界貿易的融合程度要低得多,並且正在失去市場份額。
專業化農業或礦業出口通常不利於出口量的增長,主要拉丁美洲國家的表現就證明了這一點(巴西是主要的例外),還有中東和非洲的石油經濟。對於其他非洲國家和中亞及南亞國家而言,情況更為鮮明,印度和巴基斯坦,莫桑比克和非洲的出口增長軌跡不同就是證明。南部在1997年至2017年之間。
3.市埸份額的價值及交易價値的衝擊
更簡單的說,我們可以通過更多出口,也可以通過更好或更優惠的出口價格,成為國際貿易的贏家。 例如,就石油出口國而言,出口量增長緩慢並未阻止原油價格飆升期間市場份額的價值大幅上漲。然而,正如1980年代和/或2010年北非國家,阿拉伯海灣和前蘇聯(獨立國家)的經驗所表明的那樣,這些收益通常是不可持續的。由於生產國之間的協議,人為地保持高價格確實導致需求下降和供應競爭(新生產者或新能源)的增加,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價格長期下降。
東亞經濟體的情況與那些通過貿易條件的積極演變增強市場份額增長的情況截然不同。這可能導致進口產品(特別是原材料)相對價格長期呈下降趨勢,但由於質量更好或更高,導致出口商品增加附加價值增加這些商品的複雜程度。在後一種情況下,出口貨物單位價值的增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伴隨著匯率的實際升值,這反映了有關經濟體國際購買力的增加。在德國(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和日本(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情況下,這種現像在中國和印度的過去二十年中都是可以察覺的。
譯者 陳瑞瑛 CHEN Juiying
法國巴黎社會院EHESS -DEA比較經濟研究所畢業 / 法國東方語言學院INALCO – DESS多語工程研究所畢業/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TD – Mas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ing會計研所畢業/ 法國巴黎大學十二分校Université Paris XII – Licence & Maîtrise AES 企業行政學士及碩士畢業
曾在法國不同公司担任銷售工程師、銷售經理、銷售及行政總監
文材來源 Alternatives Economiques Hors-Série n°116 Quel monde en 2019世界專欄 – Jacques Adda